袁隆平,杂交水稻之父的故事


袁隆平,1930年9月7日生于北京,他自幼兴趣广泛,爱好体育和音乐。

童年时期,袁隆平随着家庭的屡次迁居,辗转于武汉南京等大城市。由于一直生活在大城市,他对农业毫不了解,还是小时候偶然的一次交流,让他对农业产生了兴趣。

后来他回忆,大概在小学一年级的时候,老师组织全班学生到武汉市的一个园艺场郊游。漂亮的桃子、串串欲滴的葡萄深深的迷住了我,我想原来学农也有这么好啊。正是这挥之不去的美景,让他最终走上了学农之路。

中学毕业后,袁隆平考入西南农学院农学系。1953年,他被分配湖南安江农校教书。20世纪60年代初期,中国正处于严重的自然灾害时期,粮食产量本来就不高,再加上天灾不断,吃饭成了当时中国最大的问题,这一切深深的刺痛了袁隆平的心。他下定决心从事人工杂交水稻的研究,希望靠先进的农业技术生产出更多的粮食,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

1960年7月的一天,袁隆平像往常一样来到校园外的早稻试验田观察,不经意间,他发现了一种特殊的稻子,令人惊奇的是这株稻子竟然共有10多拾稻穗,每支稻穗又粗又长。袁隆平认真的数了一下,每穗竟然有160~170粒稻米,于是袁隆平就将这些稻子精心储藏起来。

第二年,他在适合播种的时候将储存的独特种子播种到试验田里,结果袁隆平发现在稻子生长过程中,分离变异现象十分严重,最终的产量很低。面对这一结果善于思考的袁隆平想了很久之后,终于从孟德尔的遗传理论中受到了启发,他顿悟到那是一株天然杂交稻。

这次试验的失败和启发,让袁隆平更加坚定了进行杂交水稻研究的决心。南方水稻的扬花季节正是骄阳似火的夏季,在农校农场的稻田里,袁隆平头顶烈日,脚踏烂泥,手拿放大镜像猎手搜寻猎物一样,在无边无际的稻田里寻找水稻雄性不育植株,连续十几天袁隆平都一无所获。直到第14天,他终于发现了第1组雄蕊退化的水稻不育株。在后来几个月的时间里,袁隆平一共检查了1万多株稻穗,找到了六株雄性不育株,并给它们杂交的第1代和第2代秧苗进行了研究。

到了1966年,由于社会动荡不安,袁隆平的科研工作遇到了极大的阻碍,水稻试验秧苗被全部砸烂。但袁隆平并没有因此放弃自己的研究,他和助手不辞劳苦的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繁殖育种事业,南至广东广西西到云南。

1975年,在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下,由袁隆平任技术总顾问的试验田第1次大获成功。1976年全国大面积推广杂交水稻,培育了大量的优质稻种。袁隆平研究杂交水稻的巨大成功,引起了国际社会的瞩目,有关杂交水稻的研究在国际上开始兴起。www.qigushi.com儿童故事

1979年4月,一个黑瘦的中国人在菲律宾首都马尼拉举行的国际水稻科研会议上,面对这20多个国家的水稻育种专家,用英语侃侃而谈杂交水稻的种植经验。这位相貌平平的中国人就是袁隆平,起初与会的那些国际种子专家对这位来自中国的农业学家有些怀疑,并不予以重视。但听了袁隆平的论文和及其答辩后,他们深深的折服了,当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字样和袁隆平的头像在主席台上幻灯荧幕上反复打出时,全场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在场所有人一起起立向来自中国的专家致敬。

从此,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名字响彻全球。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