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愈你所有迷茫,余华最深刻的10句话!


余华曾说:
“作家的使命不是发泄,不是控诉或者揭露,他应该向人们展示高尚。”
他的笔下,没有乌托邦般的世界,只有苦乐交织的人生。
但余华在写尽人间悲苦与人性真相的同时,也用书中的故事告诉我们:
生活没有一帆风顺,人间没有单纯的美好,那些不向生活认输的人,总能走出阴霾,与美好相遇。
如果你感到迷茫,不妨读读余华写的这10句话,它们能帮你看清生活,获得直面苦难的力量。
1
当我们凶狠地对待这个世界时,这个世界突然变得温文尔雅了。
有人说:“这世界没有无缘无故的伤害,只有欺软怕硬的人性。”
人生在世,善良固然可贵,但凡事过犹不及。
过度的善良,其实是对恶意的纵容,使自己陷入不公的待遇中。
就像《在细雨中呼喊》中的主人公孙光林。
他性格温和、心地善良,为了交到朋友,孙光林对身边的人有求必应。
但这种“低到尘埃里”的付出,并没有让他收获友谊,反而让别人对他更加轻视。
有一次,他最好的朋友苏杭还当众用柳条打他,以博得女生的注意。
忍无可忍的孙光林,决定抡起拳头予以反击,这才摆脱了被欺负的局面。
年轻时,我们常以为只要与人为善,凡事让三分,就能化解矛盾、收获真心。
可实际上,并不是所有人都值得你付出善意,一味退让,换来的往往是得寸进尺的伤害。
余生做一个“不好惹”的人,忍让有限,包容有尺。
2
没有一种生活是可惜的,也没有一种生活是不值得的,所有的生活都充满了财富,只不过看你开采还是没有开采。
余华在《我只知道人是什么》中,讲述了朋友马原的经历:
马原原本就职于同济大学,是当时的中文系主任。
这份看似体面的工作,却让他非常痛苦,因为他厌倦这种一眼望得到头的生活。
后来,马原查出肿瘤,非但不住院治疗,还毅然辞掉工作,开始四处旅行。
在别人看来,他的做法无异于自毁前程。
可他却自得其乐,在游玩同时,还利用空余时间写小说,最终成为一名作家。
有时候,我们很容易陷入一种误区:认为幸福的定义只有一种,就是拥有好工作、好房子、好家庭。
却忘了每个人对幸福的定义都不同,谁的生活里,都会有一些开心和难忘的时刻,关键在于他能不能发现。
正如每一条路,都有它独特的风景。
所以,不必苛求别人,也不必勉强自己。
带着开放的心态,过好当下的生活,努力发现乐趣,就是最好的选择。
3
我不再装模作样地拥有很多朋友,而是回到了孤单之中,以真正的我开始了独自的生活。
生活中,你是否有过这样的体验:
为了和同事搞好关系,即便再累,也不敢拒绝下班后的聚会;
为了积累人脉,明明不擅长喝酒,却在领导面前,努力赔笑、主动举杯;
不熟悉的朋友发来邀请,哪怕内心不愿意,也前往赴约。
很多人常会有一个误区:认为出席一些活动、混进一些圈子,就能收获机遇和人脉。
于是,便强迫自己穿梭于人来客往的热闹中。
殊不知,逢场作戏的觥筹交错,换来的往往只是虚情假意的应付。
与其在无意义的社交中周旋,不如退而结网,把精力用于经营自己。
成年人最大的清醒,就是学会享受独处时的孤独,倾听内心的声音。
把追求、经营人脉的时间,用来提升自己的价值。
当你有为别人铺路的能力,别人自然愿意给你搭桥。
4
做人不能忘记四条:话不要说错,床不要睡错,门槛不要踏错,口袋不要摸错。
多年前看《活着》,只觉得命运不公,人生多舛。
后来重读时,才发现福贵的悲剧,并不是命运的捉弄,而是他“踏错门槛、摸错口袋”的结果。
出生于富贵家庭的他,原本是含着金钥匙的“幸运儿”。
但他却不学无术、醉心赌博,结果败光家产,让生活陷入困顿。
福贵用他一生的悲剧告诉我们:守住嘴才能不惹祸,守住心才能不出错。
我们这一生,都在为自己的选择买单。
在欲望面前,若心存侥幸,肆意突破底线,就容易招来无妄之灾。
人活在世,即使是面对人生的起落时,也要做到:人要实、话要藏,做人有分寸、做事有底线。
这样才会获得别人的尊重与信任。
5
纵有万贯家产在手,不如有一薄技在身。
《文城》中的主角林祥福,原本出生在一个富裕的家庭,是当地有名的“阔少爷”。
那时,林家有着良田百亩,宽寨阔园,光靠收租就能吃穿不愁。
但即使这样,林祥福也始终想掌握一门手艺,坚持学习木工活。
后来,林祥福的父母相继过世,妻子丢下孩子不辞而别。
就连父母积攒半生的家业,也遭到妻子小美的哄骗,失去了一大半。
好在,他还有一门手艺傍身。
后来,他来到溪镇,靠着之前学的木工手艺养活了自己和女儿,开启了全新生活。
在这个不断变化的时代,我们每个人都面临着许多未知的挑战。
当行业的风向开始转变,若没有一技之长,就难免被淘汰的命运。
要想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就要学会打造长板、深耕能力。
让自己拥有一项安身立命的本领,方能在变化的洪流中站稳脚跟。
6
人活一辈子,谁会没病没灾?谁没有个三长两短?遇到那些倒霉的事,有准备总比没有准备好。
心理学上有个名词,叫做“花盆效应”:
花盆里的花,每天享受着充足的水分和养分,看似长得很好,实则不堪一击。
因为一旦环境发生变化,它就可能陷入绝境。
人生亦是如此,安逸稳定的背后,往往隐藏着巨大的危机。
谁都想过无忧无虑的生活,可命运不会因为“想”,就对谁手下留情。
如果任由自己在安逸中沉沦,就会在危机来临时手足无措。
时刻让自己保持“危机意识”,学会未雨绸缪,而不是临渴掘井。
你每多一分存款,生活就多一分底气;
每多掌握一项技能,人生就多一种可能。
当生活的风浪袭来时,那些有所准备的人,更能从容应对、迈过难关。
7
当我们想成为城里人时,城里人却在想成为歌唱家。
《在细雨中呼喊》中的主人公孙光林,曾对从城里来的苏医生一家特别羡慕。
在孙光林眼里,温文尔雅的苏医生,是世界上最完美的父亲。
直到他和苏医生的儿子苏宇成为朋友,才发现苏医生不为人知的一面。
道貌岸然的苏医生,不仅和隔壁寡妇勾搭在一起,就连儿子生病,也没有察觉。
孙光林这才发现,原来,他一直羡慕的苏宇,也和他一样孤独、迷茫。
生活中,也有很多人喜欢仰望别人的幸福,让自己陷入求而不得的内耗中。
可是人生万象,各有悲欢。
再好的生活,若要计较,也能比出长短;
再平凡的日子,若是用心,也可过出幸福。
学会珍惜眼前的一切,用心经营好自己的生活、与身边人的关系,才是幸福的关键。
8
只要是一棵树,就有参天的可能,而杂草永远只能铺在地下。
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自证预言”,是指:
人们常常会按照心底的信念来行事,从而成为预言中的人。
一个人想要有所成就,“自我定位”很重要。
只有你相信自己是“大树”,才会有“参天”的可能。
就像《兄弟》里的李光头,他原本只是一个无所事事的“小混混”。
后来在陶局长的帮助下,进入福利厂,成为一名工人。
那时,福利厂效益不好,大家做起事来都意兴阑珊,得过且过地混日子。
只有李光头坚信,自己能改变现状,于是他不辞辛劳地到处跑业务,为厂里拿下了许多订单。
后来,福利厂扭亏为盈,李光头也因此被推举为厂长,彻底改变了自己的人生。
人生就是这样,你相信什么,就会成为什么。
总是自我否定,把自己定位为“弱者”,就会变得越来越差。
相信自己可以,才更会想办法突破僵局、扭转不好的局面。
9
没有什么比时间更具有说服力了,因为时间无须通知我们就可以改变一切。
杨绛先生说:“没有如愿的生活,只有不断想开的自己。”
成年人的世界,谁不是苦乐参半。
无常,才是生活的常态。
生活,不会对任何人手下留情。
我们每个人,都难免会经历一些难熬的时光,留下很多不为人知的伤痕,但总有人能通过时间,把自己从泥泞中拉出来。
所以,就把过去的痛苦交给时间去抚平,全力以赴向前看。
日子虽然不会回头,但苦难的结束,也是幸福的开始。
正如《后汉书·冯异传》中所说:“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往后的日子里,放下急躁的心理,学会尽人事、听天命。
尝试在不停流转的时光中,获得成长和自愈的力量。
10
我们这辈子也算经历了不少事,人也该熟了,就跟梨那样熟透了从树上掉下来。
《活着》中最让人动容的就是,福贵即使遭遇了无数的坎坷和苦难,也始终没有失去生活的勇气。
在经历人生起伏后,他不再像过去那样游手好闲、拈花惹草。
而是学会了珍惜眼前,踏踏实实地活好自己。
这对他来说,何尝不是最好的结局。
人这一生,总要经历一些事、迈过一些坎,才会有所成长。
正所谓:“历事练心,事上悟理。”
珍惜我们的每一场经历,从失败中收获经验,在坎坷中提升韧性,把人生当作一场修行。
要相信:无论是顺境还是坎坷,都能让你拓宽眼界、增加生命的厚度。

曾有人问余华:“读书的意义是什么?”
他回答:“读书会让人的内心更加宽广。”
当你痛苦、迷茫时,不要任由自己在内耗中消沉。
不妨读读书中的这10句话。
它能帮你走出情绪的泥潭,重拾直面生活的勇气。
未来愿我们都能在阅读中收获成长,守好本心,不疾不徐地过好这一生。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