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优秀作文系列


【优秀作文】
白昼之光,岂知夜色之深
  白昼之光,岂知夜色之深。长久以来,我们只能看到月球固定朝向地球的白昼一面,直到“嫦娥四号”探月任务掀开了月背的深深夜色,揭开了人类太空之旅的新篇章。深深夜色意味着孤独和未知,也意味着机遇;无论个人成长还是人类文明的进步,都应当勇敢地直面夜色,探索未知之境。
  未知之境是一棵树为了长得更高,接受更多的光明,而把它的根须深深扎入的黑暗之地;未知之境是庄严宏伟的冰山在海里移动时,深深隐藏在水面之下的八分之七;未知之境是我们踽踽独行,感觉走到了尽头时的深深绝望和无尽孤独。当一个人不知道他的路还会把他引向何方的时候,他已经抵达得比任何时候都要高远了。
  大部分人都安于熟悉,喜欢让一切维持在已知的状态,任何一种未知的境地都会令其不安。航天员登月时,一定会选择月球固定朝向地球的一面为着陆点,而绝不考虑未知的背面是否更适合登陆。每次进入一所新学校往往会本能地选择老同学为新同桌而绝少是陌生人;每天上下班,习惯于走同一条路而很少想到另辟蹊径……我们没想过的是,无数的未知包围着我们,才使人生保留迸发的乐趣。当真有哪一天世界上的一切都能知晓了,这个世界也就变得十分无趣。
  我们之所以不喜欢未知是因为未知之境意味着凶险。余秋雨在《中国文脉》里写道:“人类最勇敢的脚步,往往毫无路标可寻;人类最悲壮的脚步,则以白骨为路标。”《庆余年》里,庆帝修炼无名功诀,一度经脉尽碎,全身瘫痪,看不到,听不见,动不得,处于完全的黑暗境地。在这样的未知之境里,庆帝忍受住了蚀骨削肉的凶险,一点一滴重新聚拢真气,最终抵达武道的巅峰,实现了由“霸道”到“王道”的迁越。未知之境固然凶险,但同样伴随着机遇,而这份机遇被庆帝抓住了。
  我们之所以不喜欢未知还因为未知之境意味着孤独。然而,孤独是拥有卓越精神之人的命运,要真正体验生命,就必须站在孤独之上。当“探界者”钟扬援藏16年,跋涉50多万公里,深入未知之境寻找未知的种子时,他虽然倒下却攀越了卓越的生命高度;长安花红,雁门沙黄,当明妃为了民族国家大义,孑然一身,远赴域外未知之境时,她已然站在了孤独之上,她的背影是漠北最美丽的剪影;当苏武陷于未知的苦寒之地20余载,卧啮雪、咽旃毛,坚决不降,那坚定的目光已然如探照灯照亮了黑暗的未知之境:真正伟大之人,就像孤独的雄鹰一样,必定把自己的巢穴建筑在未知的高处。
  白昼之光,岂知夜色之深。且将空虚从手臂间扔向我们所呼吸的空间,也许鸟群会以更诚挚的飞翔感觉到扩展开来的空气。
  世上有一条唯一的路通向未知之境,除你之外无人能走。它通往何方?不要问,走便是了。

图片

2024上海卷

图片

生活中,人们常用认可度判别事物,区分高下。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认可度”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优秀作文】
01
双眼自将秋水洗
  外出旅游去哪里?看平台评分,优选热度高的;升学入职怎么选?看看各类公私排名就好啦。在今天,认可度几乎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判别事物、区分高下的铁律。这不禁令人思考,为什么“认可度”有如此高的认可度?它究竟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认可度,顾名思义是指事物受到认可的程度。它是群体意见表达的综合结果,是基于大多数人的共识。人们认识事物需要尺度,没有尺度就难以甄别、区分事物。在复杂多变的信息时代,人们更渴望有某种普遍共识作为判别事物的尺度,这样才能看清纷繁芜杂的事态而不至于迷乱。
  社会也需要共识。有了认可度为表征的共识,个体之间才能够相互连接并共同行动,整个社会才能形成统一的秩序,不至于因过分追求多元而陷入价值的相对主义。儒家“仁义礼智信”“中庸之道”等思想观念,几千年来一直具有很高的认可度,已然成为人们判别事物是非善恶的公共尺度,不仅影响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塑造着中国人的品格,也在一定程度上维护着社会的和谐稳定。
  众所周知,认可度未必能真实反映事物的价值。网络时代出于利益或某种立场诉求而营销出来的认可度并不在少数,需要人们擦亮眼睛加以甄别。然而,更需要我们洗净双眼辨析思考的问题是:当认可度确实能反应事物的当下某种价值时,我们是否只需遵从认可度来取舍判断?
  不可否认,参考认可度有助于人们认识事物面貌,理解社会价值导向,从而做出正确的选择。比方说,机构基于大量数据分析而给出的高校排名,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学校综合实力和学术水平,家长和孩子可以结合自身专长和兴趣爱好,做出比较好的选择。总体而言对青年求学发展有一定参考意义。
  然而现实是,全社会包括家长和用人单位都紧盯着排名,并以此作为选择的唯一标准。于是全民卷分数、卷绩点、卷学历,唯独缺少对个体兴趣和特长的考量。随之出现学历贬值与内卷化、就业竞争加剧等众多社会问题。由之可见,迷信认可度不仅不能帮助人们认识事物的价值,反而削弱了人们的判断能力,甚至扭曲了社会价值导向。
  为什么人们会迷失于认可度营造的光圈?受周围群体的影响,迎合他人的期望,这都是原因。而整个社会评价标准单一,作为价值选择的主体,又普遍缺乏思考和批判的能力,或许这些才是更为关键的原因。认可度只是一个主观、相对、可变的指标,它可以作为我们认识事物,做出选择的重要参照,但绝非唯一标准。真实的社会是复杂多变的,事物价值是多元丰富的,人的选择也应该是多元而个性化。无视这些因素,人的个性与需求和事物价值多元性也就必然被抹杀,人也无法成长为立体丰富的全面发展的个体。
  套用袁枚的一句诗,双眼自将秋水洗,一生不被他者欺。想要看清纷繁芜杂的事态并做出正确判断和选择,仅仅依赖社会认可度是不够的。青年人不必被一时的“冷热”“好坏”等评价遮蔽双眼,勇敢跳出时空的局限,擦亮眼睛,保持对“认可度”的理性思考和对自我的认知,社会与个体才可能呈现“美美与共”中的“各美其美”的样貌。

02
警惕认可度背后的陷阱
  生活中,人们常常依据”认可度”来判别事物、区分高下。而这种获得大众许可和承认的程度往往取决于人们或机构的普遍看法、文化背景、价值观念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认可度与其品质及可靠性往往成正比。其实,”认可度”背后也有陷阱,我们对它的认识不能仅停留在表面,而应该深入思考其背后的深层含义和影响。
  ”认可度”代表了主流价值观,具有广泛的导向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认可度”可以作为一种参考指标,帮助我们了解社会大众的普遍看法和价值观念,如对雷锋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度认可,可以更好地把握人生方向。同时,对于一些具有广泛社会影响力和价值的事物,”认可度”的提高也可以为其带来更多的资源和支持,促进其更好地发展和推广。
  ”认可度”没有一成不变的标准,其高低也不一定代表事物的优劣。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进步,人们的价值观念和文化观念也在不断演变。因此,曾经被高度认可的事物,今日可能不再适用;而一些新兴事物,因为符合了当代社会的需求和审美而获得了广泛的认可。例如人们对柏拉图”地心说”与哥白尼”日心说”的认可变化就是绝佳的实例。因此,在看待”认可度”时,我们要有一种动态、发展的眼光,千万不能固步自封、墨守成规。再则,一些事物因为种种原因,如广告宣传、名人效应等获得了很高的认可度,但并不一定就意味着它们具有真正的价值或意义。相反,一些默默无闻的人或事,可能蕴含着深刻的内涵和价值,却因为缺乏足够的宣传和推广而鲜为人知,被戏谑为没有博士学位、没有留洋背景和没有院士头衔的”三无科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就是最好的例证。
  ”认可度”有可能带来负面影响。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为了追求所谓的”认可度”,不惜牺牲自己的原则和底线,去迎合他人的期望和口味。这种盲目的追求,不仅可能导致个人价值观的扭曲,还可能对整个社会产生不良影响。因此,我们应该像”感动中国2019年度人物”北大才女樊锦诗一样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坚持自己的原则和信念,不盲目追求”认可度”,而是追求真正的自我,实现价值提升。
  总之,在现实生活中,对于”认可度”的认识和思考,我们应该保持一种全面而深入的态度。无论是大众的满意度还是社会的评价机制,我们既要看到其背后的动态变化性和复杂性,又要警惕其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同时,也要充分利用其积极作用,为自己和社会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不断变化的社会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正确的方向,确保我们的工作和生活能够更健康、更高效地运行。

几千年来,古老的经典常读常新,杰出的思想常用常新,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亘古常新……很多事物,在时间的淬炼中,愈显活力和价值。
请以“历久弥新”为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历久弥新
北京一考生
  拨开历史的云雾,古老的典籍早已泛黄;轻拭其上的尘埃,古圣先贤的文字依然有力。经典也好,思想也罢,抑或伟大精神,都如同窖藏已久的醇醪,闻来馥郁芬芳,细品更是回味无穷,予人一种历久弥新的感觉。
  古老的经典,虽历经千年,却仍是我们前行的“指南针”。农业上,贾思勰于《齐民要术》中强调因时、因地制宜;医学上,李时珍在《本草纲目》里记载了许多药物的药性和疗效;甚至在个人修身方面,也有《论语》教导我们要博学笃志、切问近思。即使经过漫长岁月的洗礼,这些经典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等,在当今时代仍然绽放着光彩,似指南针一般给我们指引前行的方向,在自身“新陈代谢”的进程中为推动人类社会向上发展和时代巨轮滚滚向前添砖加瓦。
  杰出的思想,虽沉默无言,却给予我们“向上走”的动力。君主专制时代,既有“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感慨,也有“心即理,心外无理”的思考;民主共和时期,既有“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的训诫,也有“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的呼吁。发声者,有的是儒雅的士人,有的是孤高的墨客,有的则是敢为人先的革命家。他们为黎元、为国家、为民族殚精竭虑夙夜不懈,塑造了极具影响力的杰出思想。不管时代如何变化,他们的思想始终是强有力的“助推剂”,始终是引领民族复兴航向的思想之旗。
  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虽饱受考验,却依然焕发着源源不绝的生机与活力。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井冈山精神横空出世;新中国成立初期,抗美援朝精神应运而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两弹一星”精神破土而出。它们大部分生于那个战火纷飞、硝烟弥漫的动荡年代,却没有因为战争而失去光泽。它们如春风化雨般深入人心,闪耀着永恒的价值光芒。如今,我们迈入风云变幻的新时代,在“嫦娥”奔月、“祝融”探火、“蛟龙”人海的背后,正是有这些伟大精神在充当前行的“燃料”。这些伟大精神让我们的民族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跨越一座又一座高峰;这些伟大精神跨越时空历久弥新,深深熔铸于我们的血脉之中,为我们再创佳绩提供不竭动力。
  “初闻不知曲中意,再听已是曲中人。”当下科技飞速发展,社会日新月异。纵然如此,那些古老的经典、杰出的思想,抑或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仍闪闪发光,彰显着时代价值,为这精彩纷呈的世界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指引中华儿女不断奋进,砥砺前行,谱写新时代的壮美篇章!

02
历久弥新
人大附中2024届学生 童潇乐
  在学习中,“历久弥新”似乎是政治课本上一个常见的词汇,它经常用来描述悠久的中华文化在当下社会中的状态,而如今,让事物历久弥新也成为了社会高质量发展的一个重要目标。
  历久弥新,顾名思义,即事物经历长时间的淬炼后,在当今时代发挥了新的作用,焕发出了新的活力。然并不是所有事物都能达到“历久弥新”的条件,若事物本身没有意义可言,一潭死水,如何弥新?若事物没有悠久的历史,未曾历久,如何弥新?在中华文化中,倘若没有几千年前深刻的道家思想,习主席如何能将老子“治大国若烹小鲜”的治国思想改造后用于今日?倘若没有几千年前祖先不断探索产生的研究成果,屠呦呦如何能从《肘后备急方》中寻到灵感,从而提取出青蒿素治疗疟疾?中国文化的璀璨与悠久,成为了“历久弥新”的坚实基础。
  于是大家或许就产生了疑问,中华文化已经如此辉煌了,为何不能直接照搬与沿用,却要继续让它们随着时代的前进而不断产生新的面貌?这是因为当下时代的人永远是最终目的,因此文化的最终目的也是服务于人,对人产生精神上的熏陶。时代在不断发展,时代的整体需求、意识形态都在发生变化,所以让文化随着时代的变化而调整,才能更好地与符合当今人民的需求。敦煌文化便是如此,如樊锦诗所言,岁月正在带走敦煌,哪怕轻轻关门,壁画都会像酥皮一样脱落。如果岁月注定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模糊掉敦煌的面容,那就以当今时代特有的方式,让敦煌焕然一新地重现在大家面前,进入大家的生活,这便是敦煌研究院研发电子壁画,敦煌文创的原因。
  同时,历久弥新并非是事物自然而然的转化,而是人们对客观事物能动改造的结果。它需要人们在拥有创造力的同时心怀包容,乐意尝试崭新的事物,而不是固步自封,自高自大。18世纪,咖啡进入了上海,在上海人与上海文化的不断改造下,它由饮品逐渐成为了一种社交方式,上海的咖啡馆既拥有西式餐厅的装饰,又拥有中式酒馆的热闹与烟火气。正是上海对外来事物的接纳,包容与孕化,才让上海文化在发展中不断迸发着新的火花,历久弥新。
  无论是大火的“只此青绿”,各个文化景点开发的文创,还是许多博物馆推出的“线上展览”。从这些历久弥新的例子中不难看出,在当今时代,科技都是让文化历久弥新的一个重要手段之一。但是,历久弥新从来并非是为变化而变化,为新而新,而是对社会,对民情充分体察后进行的有温度的改造,只有这样,所谓的新才有其意义所在。科技无论如何都是冰冷的,真正让它有温度的是人心。
  时代的车轮在滚滚向前,让我们随着浪潮不断向前奔跑吧。日月其迈,岁律更新,大河泱泱,大潮滂滂。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