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心理学中,有很多方法、理论、思想都会收到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影响。皮亚杰认为,儿童是主动思考者,他们试图理解世界,而人们是可以能通过观察儿童的认知发展规律来能发现认识的起源的。“胚胎重演率”就是他提出的。
学习机制
皮亚杰认为,儿童能通过同化和顺应两种机制形成关于世界的一系列看法、图示或理论。
同化:反应范围的扩大,比如儿童总是通过吸吮来探索物品
顺应:在不同的事务上改变行为方式,比如改变嘴型或力度
皮亚杰认为,这两种学习机制帮助儿童跨越各个阶段,这个阶段理论与弗洛伊德阶段理论有很大的不同。他发现儿童在不同的年龄拥有不同的行为方式。
阶段论
第一阶段为感知运动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知识纯粹的自然生物,对于外部世界并没有真正的认识,他们对过去、未来、稳定、差别并无概念。他们只是通过触摸和观看,但不能进行逻辑推理;在这一阶段,他们发现了客体永存性的概念,即即使看不见也依然存在的概念。比如,爸爸妈妈上班了,依然会回来,依然还活着;玩具收起来了,依然还在,可以反复玩。
第二阶段是前运算阶段。开始的时候,儿童只能通过生理和感知运动的方式来认知世界,到了第二阶段,他们逐渐拥有了表征事物在脑海中构建世界的能力,但这种能力是局限的,表现为:
A.儿童以自我为中心。这时期的儿童完全没有意识到别人眼中的世界和自己眼中的有所不同,他们很难从他人角度出发来思考和认识世界;
B.对守恒的不理解。守恒指物体某方面的特征不会因为其他方面特征的改变而有所改变,比如一杯水导入一个碗中,水量不会减少;4-5岁的孩子不理解这个概念。
第三个阶段是具体运算阶段,7~12岁。守恒问题已解决,但抽象推理能力仍然有限,无法理解无限的数学概念和蕴含逻辑的逻辑概念。
最后阶段,12岁以后,抽象推理和科学推理能力得以完善。
以上是皮亚杰的理论内容,皮亚杰要比弗洛伊德或斯金纳成功的多,主要原因是一方面这些关于儿童发展的论断既有趣又可验证;关于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缺乏守恒概念的论断能够很轻易的得到系统的检验;另一方面,最重要的是他令人震惊的发现,在他之前,没人注意到守恒,也没人注意到婴儿在追踪和理解客体上存在着守恒的问题。
但是,皮亚杰的理论也有他局限之处,他没办法在真正意义上解释了儿童思维是如何从具象向抽象转变的;同样,他也没有真正解释了儿童的客体永存概念是如何从无到有的。
婴儿思考
那么婴幼儿究竟知道些什么呢?经过多年的研究,已有结论得出婴儿可能比你想象中的更加聪明。通过视觉的变化刺激,能够看到婴儿的兴奋程度的变化,从而观察出婴儿更喜欢什么图案,什么表情,什么颜色甚至同时能观察出对算数的基础知识的敏感。这一类的研究表明,婴儿从出生就对物质世界有一定了解,但并不完善。
那么婴儿是如何完善对世界的认知的呢?答案之一就是神经元的成熟,大脑的发育。人类在子宫中,大脑就已经拥有了大部分的神经元。发展并非是新神经元的生长,而更多的是清除多余神经元,因此神经结构会发生急速的变化,同时,神经元之间的联结也在疯狂的生长;发展是在不同的突触间形成联结的突触发育的过程;两岁时,这一过程达到顶峰,髓鞘的形成也同样发生在这一过程中,来保障刺激的快速高效的传递;髓鞘的形成贯穿整个发展过程,即便是青少年的髓鞘也并未完全发育完善,特别是他们额叶的髓鞘并未完全发育,额叶是与约束力和意志力有关。很多的独立证据表明,婴儿是缺乏控制力的,控制特定行为的大脑区域还未曾被激活。但是婴儿出生便拥有一定的社交偏好,对于自己偏好的外观会给与更长时间的注视,同时婴儿还具有模仿能力。但婴幼儿在某些方面是完全无知的,婴幼儿不懂人们可以欺骗,也不理解有些人可以心怀恶意去做某事,这大概就可以解释人之初性本善吧~~
模块论
不同人种的发展之间有怎样的联系呢?皮亚杰和弗洛伊德一样相信,儿童的思维方式会发生全面的改变;而另一种观点认为大脑存在独立模块,即独立且预置的关于世界的认知系统,有一部分先天知识。能够进行一定学习,但学习模式因系统的不同而有所变化,他们之间也是相互独立的。这个观点之所以被重视,是因为从发展障碍上去只会对某一个系统产生损害,而不会损害其他系统;比如孤独症的障碍。孤独症的发病率约为千分之一,大多是男孩,主要包括缺乏社会联系、语言障碍、社交障碍等“精神性盲”的症状但它们在数学、逻辑、空间上没有任何问题。如果你相信模块理论,如果模块是存在的,那都有什么模块呢?物理学和人类学是最主要的两大部分,也就是客体模块和社会模块,也有心理学家认为还有人工制品的模块,生物学模块等。